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分为几个阶段-沈阳佳晔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Website Home
中国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:第1阶段到2010年,实现部分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;

第二阶段到2020年,大批新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,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%以上。

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新能源的商业化,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,到205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30%以上。
新能源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。
1、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,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,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。

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,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。

2、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,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,生物乙醇、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。
3、太阳能随着中国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、技术逐步提升,光伏发电成本会逐步下降,未来中国国内光伏容量将大幅增加?

4、汽车新能源环境污染、能源紧张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,国家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,汽车新能源战略开始进入加速实施阶段,开源节流齐头并进。
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.“永嘉丧乱”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,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,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,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(主要是流入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等地);
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,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,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,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,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;
2.“安史之乱”时期发生在唐代,约有100万人南迁,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,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;
3.“靖康之乱”时期发生在北宋,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,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,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,主要迁移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、四川,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!
4.“金完颜亮”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,大举南侵,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,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,主要迁移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
5.“蒙古兵南侵”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,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,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,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,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,主要迁入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;
6.“走西口、闯关东”时期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.“永嘉丧乱”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,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,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,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(主要是流入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等地)?

6.“走西口、闯关东”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,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,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,修筑铁路、掠夺资源,需大批劳动力,迫使华北破产,农民移入东北,尤以山东、河北两省农民最多.1923年-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,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。

此外,西北地区的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也有很多来自河南、陕西等省的农民。
7.“东南沿海下南洋”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,为掠夺东南亚资源,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,并贩卖中国劳工,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!

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。
从秦汉时期开始,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,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。
由“安史之乱”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,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,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,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;
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,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、战争和自然灾害;

如我国历史上,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,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。

中国股市发展历程第一阶段:牛市: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。
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,股指在历时二年半的持续上扬后,终于在取消涨、跌停板的刺激下,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!
熊市: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?

市场开始价值回归,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,仅仅半年时间,股指就从1429下跌到386点。
第二阶段:牛市: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!

股指在快速下跌后开始反弹,半年的跌幅,三个月就全部涨回来,股指从386点升到1558点。
熊市:1993年2月6日至1994从摸索的初级阶段:,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歌剧,经历了半个多世纪。
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!
(1)摸索阶段(1919—1944)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,音乐界和文化教育界一些活动家,为提倡美育纷纷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,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了儿童歌舞剧。

作曲家黎锦晖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,他在1921—1929年间写了12部儿童歌舞剧,如《麻雀与小孩》《葡萄仙子》等是采用比较通俗易唱的中外歌调进行填词,《小小画家》《最后的胜利》等是依据剧本内容进行音乐创作而成。

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在大众化、民族化上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肯定。

继他之后有邱望湘、沈秉廉等人也做了类似的探索,给新歌剧的形成都做了最初的贡献。

在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中,聂耳和田汉合写过《扬子江暴风雨》(1934年6月演出)。
革命根据地演出的《砍柴女郎》等小歌剧,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感!

抗日战争爆发后,新歌剧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抗战行列,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,曾演出过多部歌剧,其中以向隅等集体创作的《农村曲》(李伯钊作剧)、冼星海作曲的《军民进行曲》(王震之作剧)较为重要。

前者在音乐上受民歌和群众歌曲影响较大,风格朴实亲切。
后者在音乐上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,力图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歌剧朗诵调;

这两部歌剧在艺术上都作了新的尝试和努力。
另外在上海、重庆等地的一些专业作曲家也纷纷进行了尝试,主要作品有《西施》(陈歌辛作曲,1935年9月演出)、《桃花源》(陈田鹤作曲,1939年演出)、《上海之歌》(张昊作曲,1939年演出)、《大地之歌》(钱仁康作曲,1940年演出)、《洪波曲》(任光作曲,写于1940年,未演出)、《沙漠之歌》(王洛宾作曲,1942年演出)、《秋子》(黄源洛作曲,1942年演出)、《荆轲》(陈田鹤作曲,未完成)、《郑成功》(郑志声作曲)等。
这些歌剧的题材内容,大多结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,并在艺术上作了不同的探索。

(2)奠基阶段(1944—1955)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,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,出现了以《兄妹开荒》(路由等编剧,安波作曲)为代表的大批秧歌剧。

它是融戏剧、音乐、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,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。
1944年底,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始了新歌剧《白毛女》(贺敬之、丁毅编剧,马可、张鲁、瞿维、李焕之等人作曲)的创作和排演,于1945年4月在延安首演成功;

《白毛女》在音乐上的成就表现在:①开始解决了通过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。

②较成功地通过广泛吸取各种民间音调(包括民歌、说唱、戏曲和器乐等)塑造剧中人物性格、形象,提供了成功的经验,并使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,又有强烈的戏剧性。
③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大胆而又谨慎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!

随后又有佳作《刘胡兰》(魏风等编剧,罗宗贤等作曲)问世,还有《赤叶河》(阮章竞编剧,梁寒光等作曲)等。
1949年以后,新歌剧有了进一步发展,一是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戏曲的编剧、音乐、表演、歌唱、舞美等,特别在刻画人物形象和音乐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仍坚持卖国、内战、独裁的反动政策,但因内战准备没做好,所以一方面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,以期让共产党屈服;
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帮助下,加紧内战准备;

到1946年6月,其内战准备大体就绪,便公然撕毁停战令和政协决议。
6月26日,国民党调集21万余人,大举围攻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,这标志着全面内战正式爆发也即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?
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、战略进攻、战略决战3个主要阶段!